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簡記-雜文

英雄故事總是悲劇


在《帖木兒大帝》中,馬羅為帖木兒塑造了一個英雄形象。他從一個平凡人逐步成為一個所向披靡的大帝,靠的就是他本人的意志和信念。這種英雄形象並不是說他本身有甚麼背景或是有甚麼超能力,就只是他能以凡人的身份做不凡的事。這種英雄特質就像是Oedipus的特質,不管世上有神與否,人也能主宰自己每一個行為,以致改變自己或後世的命運。頗為諷剌的是,原來這位馬羅出身自神學院,但卻是一位無神論者。說起他為何以帖木兒大帝為材,可能也是有讓人不愚忠於宗教的意味。基督教與非基督教的國家簽訂和約,為的就是合力對付帖木兒,但是後來司基世蒙毀棄了以基督名訂下的約定,被歐肯斯所殺,看似是在說背棄神的名的人都不得好報。但是後來,歐肯斯也卻被帖木兒殺害了。在這故事中,牽涉到太多的宗教,誰對誰錯,又關哪一方的神何干呢。我實在不認同那些有超能力的人能被稱得上英雄,那只是發展較出色的物種罷了。於我而言,英雄總是悲慘的,而英雄故事注定是悲劇。在我看來,帖木兒的一生都是悲劇。他被自己手下背叛,學會了加重防線;他身為一個驍勇善戰的君主,卻有貪生怕死的兒子;為了自己及軍隊的榮耀,他大手殺了自己的不肖兒子,身為君主,必然有太多事情需要捨棄,是生活中不得已的無奈,後來他也在戰爭中得勝後死去。為了當英雄,必然有太多犧牲,像是英雄必經歷選擇。在《魚我所欲也》當中,孟子選擇捨生而取義。若是不經歷悲慘,英雄大概不會被稱為英雄,因為若是超凡的人也就只能被稱讚為人格高尚或工作了得之類,但當他經歷生死或慘劇,他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英雄。就像蘇格拉底,他被不公地判了死刑,卻選擇了捨生取義,由此他從一個聰明人昇華至聖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