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推銷員之死-阿瑟‧米勒

這故事是寫威利作為一個推銷員的故事。故事以威利在死前的一天至死的時間作為主要時間軸,並借威利的精神錯亂加上了許多的插叙以補述威利的人生及帶出他獲的死亡此悲劇結局的原因。故事開始時寫威利忙了一整天卻毫無收獲回家後的情景,當時他已經出現了精神錯亂的精神問題,他時常出現幻覺並和幻像中的人物對話。當時家中的小兒子Happy(H)和大兒子Biff(B)對話,H向B提起了父親的精神問題,並要求B留在家中別再遠家而去。威利和兒子們吵架,說兒子們一無是處,B生出了一個向前僱主借一萬元和弟弟創業的意念,父親的萬念俱灰的心又再燃起希望,他也決定向他老僱主的兒子同時他的現任僱主Howard Wagner(HW)提出換工作的要求,但是HW拒絕了並以假言辭退了威利。為公司努力了30多年如今63歲的威利求助無門,就只能找他的老朋友查理借錢,在等查理之際,他看到了Bernard(bd)於是他問了最難啟齒的問題「你是怎麼成功的」,他說B的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有練就一項本領,威利將兒子的失敗歸究於自己當年的荒唐情事,他認為自己那一夜害了兒子的一生。同時地,B的前僱主根本不把B當一個人物甚至拒B於門外,B情急下又犯偷竊問題,把借錢一事完全搞垮了。威利的希望完全熄滅了,他想若是有那一筆2萬元的保險金,也許他兒子就能重生站起,繼續父親的夢成為一個有名氣成功的人。所以結局就是B夢醒了,威利的死拯救不了B,同時H卻又繼續泥足深陷地追這些美國夢。

故事當中,每個情節都幾乎加插了大伯Ben的幻象,威利想要像Ben一樣成功,靠的是自信和運氣,但這樣的幻像最後遊說了威利本人自己自殺。Ben本人就象徵了美國夢,作者透過Ben一人寫出了美國夢黃金夢害死了許多平凡大眾。作者其實某種程度上反對資本主義,他認為資本主義殘害了個人自由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拒絕個人存在主義,它只是重視土地和財富。就如查理說出富翁有錢就有許多的朋友,個性和人際根本不重要。在資本主義下,所有事情似乎都變得指引化。你要怎樣才能成功呢?讀書然後你上大學讀醫科、法律和環球經濟系,成為世界上頭幾個百分比的人材,你就能成功就能有錢了。多麼的工式化,但是我們還是跟著這些社會的普世性價值生存。此故事在中國極大迴響,因為這是本反資本主義的書,資本主義害得人落得如此下場。但是同時,中國其實在經濟發展上正是採用了資本主義的體系。其實錯不完全在於資本主義,而是那種過份積極的美國夢,讓人的努力白廢,那種盲目的信念才是錯誤。作者沒有以直接的答案告訴威利Bd成功的要訣,Bd說他不知道,但是,毫無疑問的,改變必須靠教育。而且,認清自己的能耐才能為自己安排一條合適的路。就像B花了十多年去嘗試不同的工種,基本上是浪費人生。若不是說每個人花青春去了解自己錯,而是人必須了解自己的長處,你若是善於溝通的或許可以做外交工作、你若是善於處理精細組件或數據可以試著做實驗室、你若是充滿愛心和正義感你可以試試當老師⋯⋯但前提是你需要清楚自己的優劣,而不是人云亦云。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沙膽大娘與她的兒女 - Brecht

《沙膽大娘與她的兒女》同時亦被翻譯為《大膽媽媽與她的孩子們》。有時候中文即使有多博大精深亦有捉襟見肘的一刻呀,有些字的翻譯就只能盡量捕捉其形貌卻是無法展現其神韻。Bertolt Brecht的《Mother Courage and Her Children》大概也是難以譯得有韻的名字,不過我感覺我也挺喜歡沙膽一譯,實在是一個經深思熱慮的頗有神韻之譯,起碼比甚麼勇氣之母與咩咩喵喵(WTF?)好得多。沙膽此形容詞實在是為故事內容打了一個底帶有些貶義成份,甚有劇透之意,當然,這個劇透的感覺你必須經閱讀此文後才能知曉。我真的毫無疑問地喜歡這譯名。

故事以歐洲之宗教戰爭為背景並講述沙膽大娘帶著她兒子Eilif、Swiss Cheese和Kattrin沿路往戰爭爆發的地方做交易買賣以賺戰爭之財卻一次次賠上了兒女的性命的故事。故事內各個事件的發生都是在順序的時間線上發生,但同時故事的連續性不高,有種斷斷續續說故事的刻意之為。這一點將會另開新段作詳述。故事起於Mother Courage(MC)和大兒子Eilif(E)、小兒子Swiss Cheese(SC)和女兒Kattrin(K)隨著戰爭的地方出發,途中遇上了徵兵的上教和軍士,MC向他們兜售商品,但當時兵隊們欠的就是精兵,上教看到E的健美體格與那有勇的個性,就生起了招攬之意,MC立即拒絕以保護自己的兒子,另以占卜斷言這上教不會有好結果,若E跟著他們他也不會有好結果,同時MC也為她的兒女們都做了占卜得到了全部都不會有好下場的結果,這一卜為整個故事埋下了伏筆同時亦舖述了兒女們的特性。上教顯然不信卜於是就假意向MC買貨品,在MC向上教討價還價之際,軍士就以名譽地位引誘E從軍,當MC討好價後,E已經跟軍士跑了。後來MC在向軍隊廚師兜賣雞肉時,聽到了兒子深得將軍賞識,亦向兒子透露了SC也從軍當了新教徒軍的出納員,隨後MC和E分別後,天主教徒開始反敗為勝地攻打新教徒,保有新教徒錢箱的SC因希望盡己使命而被敵軍捉起,MC希望贖回SC而決定出售她的貨品和車,可能是她討價還價得太耐了,於是SC就死了天主教軍的亂槍下。本來MC是應該要上訴的,但她在中途遇見了一個因付出勞力而不得獲的青年,她在安慰他少事為妙時同時以理志熄滅了自己的憤怒。於是她就帶著女兒K繼續做戰爭買賣,但她購入了商品後,和平「爆發」了,於是她的商品就不再值錢了,就在她在城內散貨之際,大兒子E就被軍人捉住前來找MC見上最後一面。因為E在這和平時代搶了平民財產殺了人所以他落得處死的下場,而MC即不能見上他最後一面,甚至連他死了也毫不知情。而女兒K本來就是個啞巴,在為母親購買貨品時,被醉軍毀容了。經過一些和平日子,MC實在是幾乎破產了,故她到處散貨,在她散貨之際,女兒K所在的村落被軍隊佔據以來突顯MC所在的城市的據點,深夜時分,城市完全沒有任何警戒軍隊隨時就能在那大開殺戒,為了阻止生靈塗炭,K即使不能言亦努力揭止事故。她帶了鼓爬上了屋頂,大力舞鼓以喚醒城市的人,當她成功喚醒了城市人後,她亦倒在了軍隊的槍下。而MC就只能抱有繼續生存的意志相信大兒子終有一天與她相處地持續做戰爭買賣。

這故事絕對是反戰爭的故事,從一開始戰爭爆發時MC為各人做的占卜中,就預言了戰爭中無一能幸免於悲慘。Brecht實在是時代中相當脫俗的人物,他以小人物的身份視角寫此故事,在當時以大人物為主角的固有格式中突圍而出。他的戰爭故事不是講述甚麼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的爛道理,而是以受眾的悲慘結果突出戰爭的可恨。從一開始MC希望發戰爭財,以戰爭為喜,形容和平「爆發」到後來想要跟廚師安定下來,到不得不繼續買賣而求存,我們知道了戰爭的兩面性和對人民小人物的傷害。在宗教戰爭中,作者從來沒有說過誰對誰錯,就只是在描述天主教軍會殺SC這些新天主教徒,而新天主教徒亦會反擊,MC一家人也沒有認真計較誰對誰錯支持那一方,K的兩個哥哥都是新天主教軍,但K亦不因這些身分問題左右立場,因為她擊鼓的出發點是為了阻止生靈塗炭,僅此而已。某程度上,作者亦將自己投射於K身上,她是唯一清醒的人,唯一渴望和平的人,她的立場是戰爭無論出發點在哪都是不對的。同時地,作者責備著MC,她希望發戰爭財但她同時又不敢為戰爭付出代價,她逃避並處處試著保護兒女,但在戰爭中無人可獨善其身。同時,作者又為小人物或身處戰爭的人而悲哀。誰都知道亂世出英雄,但那些英雄是否真正可敬呢?就像E,他在戰爭中強搶他人財物以充軍隊之倉庫,隨意殺害他人卻得到了將軍等人的賞識,但在和平時代,他的行為就是惡人魔鬼之行。說到底,誰都知道他的行為非人哉,但是戰爭強行將其合理化,那麼一看,戰爭就是錯誤的東西了。因為它教人做殺人放火之事,把人應有的良善抿滅了。但同時地,我們小人物也要學懂生存,在戰爭中我們為生存就要奮鬥,因為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但是,當我們已經爭取得勝利,我們就不可戀戰而必須學會抽身而建築良善了。就似E,他把戰爭的一套用在和平上,故以招致死刑,是愚笨,但是SC亦是白痴,因為他把和平的守則守諾用在戰爭上,所以他也難以保命。就我來說,捨生取眾義是義,但捨生而只為固有守則就是傻了。K才是值得歌頌的智者,不會首當其衝做眾箭之的,也不為無謂個人尊嚴而戰,該躲時連影也能好好收藏,但要為眾生而行時,隨時有捨生取義的覺悟。

剛才提及斷斷續續的順序線,目的是為了讓大眾有抽離感。這位Brecht破舊立新地衍生了敍事劇的概念,他提倡戲劇需有抽離感,觀眾並不需要身同感受地代入角色,他們需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看待戲劇,這樣他們才能以批判思考來獲得戲劇本身傳播的價值。據說Brecht的劇作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國戲曲影響,他看過一代大師梅蘭芳的京劇後有所啟發,認為中國戲曲的抽離感很有教育性。我們比起情節更著重曲詞,因為曲詞是韻律是故事的衍生是極為重要的關鍵。對呢,看戲曲重要的是唱做念打,造手姿勢等都是我們著眼的部分,似乎我們看戲曲是真的以欣賞的角度來看而非代入,這一點不認真想的確不曾意會。不過太概是這種抽離感,讓我將本人的藝術與戲曲完全抽離。真的很羞愧,中國的藝術要交由外國人來欣賞⋯⋯不過現代的戲曲包括梅蘭芳本人其實也是希望把情感融入,不只是讓人欣賞其規格,同時在看敍事劇時,人多少也有代入角色的吧。不過作者真的是三不兩時就把觀眾給抽離呀!包括那平衡場景,我們在劇場上會看到兩個情景同時進行又互相緊扣,的確是借上帝的視角把事情看得清楚。

我累了,收筆了。有補充再說吧⋯⋯太概會懶得不更了。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玩偶之家-易卜生

這篇劇本寫一位年輕女士娜拉在丈夫海爾威病危時,因不忍為命危的父親徒添苦惱,私下為丈夫借錢養病,因為當時社會上女性借錢必需由其父親或丈夫同意並擔保才可,所以她在擔保借據上偽簽了父親的名字。結果此事就引起了一些風波。當娜拉和她一家捱過這些拮据的困境,海爾威當上了銀行經理後,林丹太太就上門求舊友相助,希望在銀行乏得一職,故此,海爾威決定把柯洛克斯泰這一個聲名狼藉的男人辭退,並換上林丹太太。但這位柯洛克斯泰正正是為娜拉辦借貸事宜的職員,就是他發現了娜拉偽簽而以此事要脅娜拉在她丈夫面前保留他的職位。但後來娜拉求助無門後,好友阮克醫生因生命將盡而向她告白,使她打消向他求救的念頭。她轉而向林丹太太求救,誰不料林丹和柯是因現實而分開的相愛人兒,他們決定重新開始再走上一起,一同面對困境。但林丹決定先讓娜拉夫妻間坦承以對,才將證據交上。結果海爾威發現事故時,先是擔心自己的名譽地位,在事情處理好時,才說原諒妻子會再寵愛她。當時娜拉發現自己就只是被當作玩具娃兒在被圈養,所以她決定離開此男人,在她要盡一位妻子和母親的責任前,她認為她必須先盡自己個人的責任才,認識這大社會。這故事在18世紀未的男權主義的歐洲引起一波波反對潮,易卜生亦不得已要把這結局改成妻子感動丈夫的大量而重新投入家庭。人們把這劇本形容為歐洲第一本女權主義的劇本,從娜拉反對迂腐社會制度,不同意借錢需要男人肯首,到她為還自己也活出一個人的生活,她選擇了以個人名義生活而非以甚麼妻子或母親的身分而活。


這故事在現今的社會而言,算不得上甚麼,但在138年前,又實在是離經叛道的事。一個女性的角色在當時社會被定型為娃娃,誰也沒有反對或是說發現,這一位易卜生把事實描述並揭露於人前,又實在難免會引來風波,他委身更改故事也是不得已。除了女性主義,易卜生亦對神和宗教提出質疑。當時他借娜拉的口說要女性在求得個人主義時,男人若能理解並達致平等協調,是奇蹟中的奇蹟,是不應該相信的事。放在現今社會而言,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了,但這劇本的確記錄了歐洲女性主義的平權的進程。查一查看了維基百科,發現女性主義的苗頭衍生於18世紀中,才赫然發現原來西方文化並不是真的像中國人想得那麼神奇,女性主義在西方也只不過跑得比中國快不足40年罷了,不過中國的不同在於西方是發起,中國是和應。1919年,西方思想隨著戰爭傳播到中國的青年中,當中女性主義喚起了中國人一堆新女文青,而中國北京大學及嶺南大學則在同年開放女性學位,還女性讀大學的權利。回顧這百年,女性的地位真的提升了不少,其實正觀戰爭,若不是因為戰爭,世界也不會改變。相信若不是戰爭連連而壯士沙場死,女性主義也不會推行得如此順利,女性在戰爭中投出戰士讓世人知道女性可以成就你所能成就,也替代男性當生產力,戰爭的發生,同時地為世界換了血。戰爭也破舊立新地讓文明有所進展。當然,戰爭是雙刃劍,它把固有的華夏數千年文明毀滅,帶來的新思想卻又無法順利接軌,使中國的文化此刻要重新地把空虛填滿重回文化的軌道。禮義廉恥或是仁義禮智也好,中國正在一步步地發展中,下一個百年,不知世界將轉為何樣,但求,別讓文化倒退。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簡記-雜文

英雄故事總是悲劇


在《帖木兒大帝》中,馬羅為帖木兒塑造了一個英雄形象。他從一個平凡人逐步成為一個所向披靡的大帝,靠的就是他本人的意志和信念。這種英雄形象並不是說他本身有甚麼背景或是有甚麼超能力,就只是他能以凡人的身份做不凡的事。這種英雄特質就像是Oedipus的特質,不管世上有神與否,人也能主宰自己每一個行為,以致改變自己或後世的命運。頗為諷剌的是,原來這位馬羅出身自神學院,但卻是一位無神論者。說起他為何以帖木兒大帝為材,可能也是有讓人不愚忠於宗教的意味。基督教與非基督教的國家簽訂和約,為的就是合力對付帖木兒,但是後來司基世蒙毀棄了以基督名訂下的約定,被歐肯斯所殺,看似是在說背棄神的名的人都不得好報。但是後來,歐肯斯也卻被帖木兒殺害了。在這故事中,牽涉到太多的宗教,誰對誰錯,又關哪一方的神何干呢。我實在不認同那些有超能力的人能被稱得上英雄,那只是發展較出色的物種罷了。於我而言,英雄總是悲慘的,而英雄故事注定是悲劇。在我看來,帖木兒的一生都是悲劇。他被自己手下背叛,學會了加重防線;他身為一個驍勇善戰的君主,卻有貪生怕死的兒子;為了自己及軍隊的榮耀,他大手殺了自己的不肖兒子,身為君主,必然有太多事情需要捨棄,是生活中不得已的無奈,後來他也在戰爭中得勝後死去。為了當英雄,必然有太多犧牲,像是英雄必經歷選擇。在《魚我所欲也》當中,孟子選擇捨生而取義。若是不經歷悲慘,英雄大概不會被稱為英雄,因為若是超凡的人也就只能被稱讚為人格高尚或工作了得之類,但當他經歷生死或慘劇,他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英雄。就像蘇格拉底,他被不公地判了死刑,卻選擇了捨生取義,由此他從一個聰明人昇華至聖賢。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生日晚會 - 哈洛德.品特

The birthday party

Stanley
  • 極力忍瞞過去
  • 逃避某些人事物
  • 幼稚依賴
  • 些微渴望美好未來
  • 希望自欺欺人
  • 被兩人欺壓恐嚇
  • 眼鏡(自尊)被擊碎
  • 後來變啞巴,仍努力抵抗
  • 和Meg有疑似出軌行為


Meg
  • 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 似是逃避現實
  • 和Stanley一樣幼稚依賴,把Stanley當小孩
  • 有著害怕的過去,故和Stanley互相依賴?甚至衍生出愛情
  • 由始至終都單純被利用


Goldberg
  • 為不知名奴隸制度組織辦事
  • 能言善道
  • 與Lulu有戀情
  • 生日晚會後開始有不安猶豫
  • 捨棄代表個人主義的Lulu


Mccann
  • 為不知名奴隸制度組織辦事
  • 隸屬Goldberg
  • 有點不清楚是次的任務性質
  • 多次需Goldberg開導
  • 後來他的愚忠「拯救」了Goldberg


Petey
  • 唯一精神健康的人
  • 明知道Meg和Stan的關係都啞忍,似乎太愛妻子
  • 不曾出席過生日晚會
  • 充滿活力的人
  • 最後仍無法拯救Stan
  • 海邊工作遠離奴隸制度組織


Lulu

  • 代表個人主義的人
  • 她知道晚會所發生的事,但基於她是女人,能力薄弱故受兩人威嚇就離去
  • Stan將她抱起是為了守住最後一點自我,但失敗告終

這是一個荒誕派戲劇的劇本,故事基本上是相當無厘頭地展開。故事描述男主角Staney隱居在Petey及Meg這對夫婦在海邊的家,隱居一年一直都風平浪靜,但一對男人Goldberg及Mccann出現並入住這間海邊小屋,他們似是帶著目的前往此屋,並在入住當天為Staney慶祝生日,經過一個奇怪壓抑的生日晚餐,Staney改變了更被此兩人帶走。這篇劇本深深地讓我感覺空虛,Staney的背景及以往所發生的種種回憶一概不清不楚,書中寫Staney是鋼琴家,但是,他沒有一部鋼琴,他生命中故事中從沒有音樂的蹤影,我們有理由懷疑他的背景也許也是「假的」。然而他為了甚麼要隱身這間一年來從沒訪客的小屋不問世事,我們不知道。為何Staney被Meg指為騙子?他騙了她甚麼?後來Meg為何又被指為騙子呢?雖然故事中沒有提及Goldberg及Mccann是騙子,但他們有些時候亦明顯地在說謊。Goldberg和Mccann在尋找些什麼,目的是甚麼,撲朔迷離得很。為何Goldberg未接觸Staney以前就能肯定這間屋是他們尋找的目標,他說因爲數字對了,甚麼數字?如何「對了」?生日晚會中關燈後也許發生了甚麼事令Goldberg動搖?他們後來帶Staney去哪了?沒有背景也沒有後來的結果,令我們猜疑好奇,同時,威脅和界線越模糊,我們越能將其應用在不同地方環境時間下。真真假假,到底誰對誰錯?對錯之間的決定大概是基於你用甚麼身份代入。世界實在沒有作謂的對錯,因為所有事都是由人制訂出來,約定俗成的對錯也會因文化而有差異。Staney他在劇中本是相當幼稚,因為他想似小孩一樣能裝傻去逃避過去逃離現實,他只想在唯一的Utopia中活得有自我,G及Mc出現打破他的安穩原應是自以為是的過份行為,但若是置身於G及Mc這些社會人士中,Stan的存在基本上也是過份,浪費社會資源也不作貢獻的人真有錯。但是當我們置身Stan的立場,G及Mc的錯亦是顯淺可見,他們太自我,認為Stan需要被改造,但實際上是以正義之士的旗號作破壞⋯⋯

若是非要為這故事作分析作定義,故事大概是以劇本方式描寫當時的社會制度。當時大概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決罷了。Staney代表了社會主義,在清晰可見的小屋,所有人都快樂不問世事,誰人生了女兒甚麼是炸麵包都不知道,在最原始的快樂中人們分享共有資產,沒有誰對誰錯誰是主人,就像Stan有時會罵Meg,Meg有時也罵Stan是騙子,似桃花園的微型社會。所以Stan和Meg才會如此相似,甚至親密得似戀情,不過Stan是從別的地方來到這理想國的,所以他不似Meg完全無知,反而時時裝傻避世。Goldberg和Mccann是資本主義的代表,他們為「組織」辦事,他們聽從上級的命令,活在資本主義下的奴隸制度裡,他們說這世界有「外力」在統治,字面上可能我們會理解為神這一存在,但這外力亦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是上級也是金錢。Goldberg及Mccann他們像英國的存在,19世紀戰後的生產大國,四處入侵他國佔領土地賺取盡可能多的金錢,所以他們也拜訪了海邊小屋,不會留太久,有利可圖則可,同時英國許多的殖民地亦需被改造成貼心棋子,所以當他們發現Staney這一個非理想國原住民的人時,他們就會希望改造他而為他們組織所用。所以他們決定在入住當天,就為Stan辦「重生晚會」基本上,這個晚會就是用外來的威脅洗Stan的腦,作者刻意寫Petey不出席,Lulu應邀到來,Petey是唯一的局外人,不受兩邊牽扯,Lulu則是受兩邊牽扯的代表個人主義的人。在晚會中,Lulu受到Goldberg吸引與其親親抱抱,就像以資本主義吸引了不少以個人利益為優先的人一樣。後來Stan失控時抱起了Lulu亦是代表社會主義想要守護及爭取同等的個人權利。後來Stan在晚會後變了一個外貌,但他內心依然是社會主義並未能成功地被完全洗腦,但他已處於極度恐懼中,沒有了眼鏡也發不出聲響。Lulu後來被Goldberg遺棄,但她說她知道晚會時發生了甚麼事,因為她是獨立的主義,不完全是資本主義,也不完全是社會主義,但她的清醒沒用,因為她已被G及Mc嚇走了。Petey是從一而終清醒的人,他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工作,在社會主義的家居住,沒有絕對的立場,所以他清醒,他沒有阻止資本主義入侵,但他也以容許Meg和Stan的私情和叫Stan別被他們左右來守護社會主義。作者很擅長利用言語製造高潮,一步一步的引君入甕,亦以眼鏡作為串連故事起承轉合的物件。當然,配合使用聲音亦是此劇本傲人之處,第一場以急亂憤怒的鼓聲完結,第二場中段又以鼓聲帶Meg出場引發進一步劇情,以Stan破壞了鼓而製造出的噪音完結高潮,實在是極行雲流水的完整劇本。
--------------------------------------------------------------------

呼⋯⋯中文版終於寫好了,差英文版的分析。
本來我可以輕鬆的一天看一篇小短文,但這一個星期天天看這個劇本看得我要死。
很荒誕離奇,我這星期像是活在迷宮當中,天天想天天看,
我只能說Professor真的太好,每一個地方都留下標誌,讓我們留心思考其原意和內容,
但是經過這一星期閱讀⋯⋯我已經失去讀The Doll's House和The death of a salesman的熱誠⋯⋯
大概是我開始讀書的時間太遲了,我相當擔心我追不及看書本⋯⋯
6本小說⋯⋯17篇詩歌⋯⋯4套話劇⋯⋯10套電影⋯⋯救我⋯⋯
或許我真需要選一些易看較短的文本看⋯⋯
學問之神,求你保祐我下一學期可以醒醒目目高分過。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The Birthday Party - Harold Pinter

說實在的,我極少認真地看完一本英文書,
對上一本完整地讀完而清晰理解的書是‘Winnie The Pooh and friends’。
似乎很可笑,但是我在英文下最多力的地方竟然是Speaking⋯⋯
讀國際拼音,聽Hillary的演講並模仿她的說話方式等等都做過,
雖則會很認真看一些文章,但就只為應付功課而已,
問我看甚麼了,現在也答不出來。只是當時看柏拉圖看得目瞪口呆,
他認為藝術是一種概念,就如床本身並非工藝品,但「床」這種概念是藝術,
概念只得一個,而且無法被複製。就The Republic得書籍對話,後人發展了各種的藝術範疇,
形而上學⋯⋯是不能從字面上理解的藝術⋯⋯
坦白說,我超怕這種抽象的概念⋯⋯第一本認真看的書字眼內容深層複雜,
所以我理所當然地討厭看英文書(WHAT?
所以剛看這以劇本形識表達的故事時,我感覺非常沉悶。
但當你很好的Tutor非常認真地為你打了劇本,每處落下讓學生細想的注解,
我是有動力閱讀下去的,似乎這篇小說也是本好書。
始終是諾貝爾文學家寫的著名劇本,不過當中的懸念實在玄乎,
還涉及許多抽象表現主義、存在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象徵⋯⋯
感覺從這些功課中能預見下一學期的課會有多難。

最近,我把從前標籤為「不重視我的朋友」重新定義了,也許朋友也需要一份疏離感,
就是這份疏離感讓人反而能聊得暢快淋漓,也意識到自己頗為自我中心。
然而,從前的我真是個爛好人,時常受別人麻煩又不懂開口拒絕,
最後是被利用被過橋抽板,反正我總受傷。
前Housemate奇絲找我,問我的房間可以容納她住上2個月否,
說是她很難找到2個月的短期房間,並且,聽說我有KING SIZE BED故想問我能容她不。
想當然地,我開口問海婆婆她一定會同意,並不是她多愛我,只是她是真耶,
她明明不喜歡的事,總是會答允並迫著自己接受⋯⋯做耶撚好辛苦。
我明白我開口她定不拒絕,但後來若是發生了甚麼事得失了她,我未來數年會相當難過。
何況自己並沒有和奇絲熟到非幫不可,所以我說我要先問海婆婆,
始終多一人不只是多一幅被而且多了水電煤,不過,
我實在沒有跟海婆婆說,因為我許久沒找她,一找她就有求於人實在於禮不合,
何況我就只是不想得失奇絲⋯⋯看似過份,但我感覺自己做得很對。
於自我保護、於保護與海婆婆之間的關係、於不得失人,我都有理有據。
你或會驚訝,「雅倩喎!竟然冇幫」我想話,係呀,你試下比人利用多幾次,
你必定會理解。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放學後 東野圭吾

故事以一名不甚與學生結緣也不交恨的老師意識到有人蓄意謀殺他展開,身邊的人似乎都因他而被錯殺,村老師和竹田老師都一一死於他面前,然而他原來只是殺人犯的掩人耳目的棋子,後來⋯⋯當他厘清事件真相,決定隱瞞時,卻又被他人借故殺害。實在是,錯縱複雜的很合理故事呀!不能否認的是,這是一篇能引人關注校園問題的書,現今世代許多老師就似主角一般,為求高薪安穩而任教職,又有幾多老師是為作育英才傳承文化而任教呢?這些老師在荼毒學生。為保持學校優良風氣名聲,學校故意隱瞞許多事情,又故意訓練某些讓學校爭光的隊伍,到底,學校本身亦是功利主義掛帥⋯⋯當初母校大發撥款資助籃球隊,甚至以「校長擔保學額」及高額獎學金及各種免費補課招大興土木建健身房募籃球好手,我對此嗤之以鼻。但是不這樣做,學校又如何突出自己,招賢納士也合理?許多老師因爲學生為他們添麻煩,而視他們為眼中釘並事事針對懷疑⋯⋯在現今社會實在是常有的事。擔著老師的名號卻又不以身作則,就是主角死的原因。主角後來也良心發現了,你呢?

------------------------------------------------

本來真的想要記下和佩行街、和朱朱一起買到平鞋之類的事,
但隔上一兩日又感覺沒有可記錄的原因或衝動,太懶甚至要刻意回想才能想起。
不過第一次的閱評倒是寫好。
爸又入院了,希望他安好。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鯉魚門的霧 舒巷城

本文主借描寫梁大貴相隔十五年重回香港鯉魚門而憶起兒時種種的回憶及因人面桃花而生起的種種感情,記錄當時的香港及離港的香港分子的無奈並抒發對香港的鄉土之情。

此文的敍事手事基本屬於順敍,只是在順敍間不斷加插了回憶作補敍。文章開始時以描寫鯉魚門的霧、漁船和風景引入,隨即就以「梁大貴底心在往下沈,往下沈」此結果設下懸念,令讀者生起疑或並追看下文以求梁大貴心情沈重的原因。在設了此伏筆後,作者隨即加插了回憶,回憶起以往在鯉魚門生活當扛夫的種種點滴。此處我認為是可圈可點的,大概記錄以往的確能和現時的景況作對比,但加插的人物事和對話和現時大貴的現況並沒太大關聯,於我而言,大概是要改一改對話內容。「大貴將來一定大富大貴,這小子不怕吃虧」作者只寫了大貴現在並沒有大富大貴來呼應此句,但對他的發展和現向都從沒提及,既然沒提及,此說話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充其量只是借了他人的說話側面烘托了大貴不計較的人格。我真的想知道大貴的現況,因為他在後文是寫他只回來看望一下,到底他居於何處,為何沒有富貴起來,其實這樣種種可以更能帶出當時香港處於甚麼位置,流徏的港人的處境等等都可借以記錄下。但作者以「十五年彷佛很容易,又彷佛很困難的過去,像鯉魚門來來去去的三月早晨的霧。」代替了細述,反而有份神秘面紗,是「懶」得很高明的地方,亦為後來大貴的去留設下懸念。不過我重申,既然懶,大貴不怕吃虧那句真大可以懶得寫。回憶完從前的人,作者即以大貴從筲箕灣到鯉魚門的路途描寫現在香港一切的轉變,對比以往的香港。然後作者就不斷以現實緊扣回憶,讓人在大貴的回憶以及鯉魚門現況中穿梭。作者透過大貴尋找記憶中的景物,插敍了大貴以往的生活及無家的原因。而他愛著的人木群亦充斥著他在鯉魚門的所有回憶。後來將近尾聲,作者加插了大貴對問路婆婆的對話,一來將我們帶回來現實,一來突顯大貴對現在的鯉魚門的陌生。此時作者以鹹水歌回感前面的伏筆,交代大貴心向下沈的原因 。借大貴遇上了一個像木群的水上姑娘而憶起木群又感到心有失落帶出人面桃花的無奈以及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他想念以往的人事物情,所以霧還未散去,但他已不熟悉鯉魚門,所以「我是剛來的⋯⋯」。

此文運用了許多描寫修辭手法,許多都令我眼前一亮。作者將霧擬人化「霧喘著氣,在憤懣地吐著一口口煙把自身包圍著」,不但令描述更形象更生動,借景物抒情亦是常見做法,此處我們可以直接把大貴放入。「那包圍的網像有目的地又像漫無目的地循著一個大的渾圓體拋開去,擴展著,纏繞著,或者來來去去的在低沈的灰色的天空下打滾」作者亦將抽象化的霧浮動形象化,只能讚嘆作者對描繪的出神入化,透過形象化,我們知道霧的運行,同時,我立即聯想到梵高的《星夜》的漩渦彩雲,極鮮明的呈現在我眼中。作者亦善用了感覺描寫,除了視覺描寫,作者亦用了聽覺描寫,「那時候,埗頭上的厚石板永遠響著穿著木屐,穿著鞋的,更多的是赤著腳的人底腳步聲。那毫不單調也永不乏味的聲音,混和著小輪行前的汽笛叫嗚,混和著出海的漁船上夥計們起錨扯𢃇時的呼嚷⋯⋯」加插扛夫「杭唷」的叫聲混和各種腳步聲,描繪以後埗頭人流不絕的繁忙,這亦是文章中永不單調的聲音!作者將鯉魚門埗頭描寫刻畫得極細緻。在人物刻劃中,作者把木群的形象塑造得出色,透過語言描寫及行動描寫,「『咦!你回來啦。』木群馬上跳起來,掠一掠頭髮,高興地說『貴哥,我等了你個把鐘啦!我肚子餓得要命。」中刻滑了木群的不加修飾爽朗個性,當中亦帶些小女子的矜持,和木群明顯的愛意。

霧亦有其隱含意義,大概是借喻多變多桀的人生,如大貴沒有大富大貴、爸爸在霧海中離世等⋯⋯霧亦是家鄉的回憶,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就像回憶常在心中浮現。霧也是表達作者或大貴對未來的迷惘,「我是剛來的⋯⋯」所以呢?該繼續留下,還是觀光一番即走?香港人與中國的關係該何去何從,香港人當時的定位如何,是作者所迷惑而有隱憂的。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來自高陞路的一個女人 徐訏

-----------------------------------------------------------
這是一篇借描述女主角呀香和鞋匠、鑰匙攤主人和盆景攤主人的相識經過及其相互關係,反映香港社會的狀況的小說。故事以高陞路盆景攤主人愛上女傭呀香,而盆景攤主人的兄弟,馬姓和金老則幫助兄弟盛姓追求呀香而展開。後來呀香拒絕了盛兄的追求並要求繼續做好朋友,從盛姓表白後,三人對呀香的態度就不一樣了。他們一來知道呀香不甘於平凡而感到有差距所以怕她,二來卻又對呀香看高了眼且相信她他日定必有錢,故四人又繼續交往。故事的香港是個極現實的社會,當呀香出錢幫助這些窮朋友,三人對呀香也就沒微言且讚賞不已,甚至對她極為關心。呀香後來攀上男東家,借夫家的財勢為三位窮朋友在九龍謀得各一店面,故事就是金老回贈一雙鞋結束。三位男人中,最不經事的必然是盛姓,他從廣州到香港,一心想開個小舖腳踏實地平凡渡日。當他被拒後,本是要避著呀香的,因為他並非虛榮附勢之人,但當金老病後,他意識到呀香或能助他高陞,他就不再避開呀香,反而是讚賞呀香了。馬姓是居住於香港較耐而相對盛氏世俗之人,他理解呀香求上游的心態且有攀權富的傾向。金老則是在香港現實社會混得相當好的人了,他雖似馬氏現實但亦勤快工作,他受人錢財但亦懂回報,進退拿捏有度,也不教盛姓發白日夢。故事最後以呀香送舖面打發眾人,並表示東主不希望再有人探聽其生活而斷絕現時的來往且金老回贈一對手工鞋為結束。手工鞋的意義於我而言,大概是為表達最後一份人情味亦因金錢而消散,時也命也的慨嘆。大概徐訏是以盛氏代表自己在香港的改變,他本來不屈於融入香港市場而不肯左右文章編排,但當他經歷人事後,理解到現實之況,就開始改變了,就似舊盆景攤變成水果攤一樣,他開始寫反映香港實況的小說。非常現實,在香港,沒有人會怪你趨炎附世只要你記得扶舊友一把,誰管你如何以年輕姿色換取金錢⋯⋯而朋友間的交情,大概亦牽涉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香港,就是一個商業化的社會,為錢為權。窮人要上游就只能靠攀附上流。
-----------------------------------------------------------

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百靈樹 徐訏

-------------------------------------------------------------------------
百靈樹,在最愛的境界裡。

故事以「我」余先生的第一人稱敍述先晟與她愛人因時勢不得不分隔兩地的愛情。故事以先晟與余先生及其餘六人一同旅行而展開,並以台灣阿里山作背景。作者先以「我」對先晟這一個奇怪女子的興趣帶起讀者對她的探知欲,然後繼以百靈樹鋪殿後文故事之發展並串聯故事帶出深意。文章初見百靈樹時,是余先生在山上巧遇先晟,先晟告訴余先生百靈樹能帶來預兆的場景。第二次見百靈樹,是先晟與余先生因夜裡聽到敲窗聲而引發的半夜談心,當中交待了先晟與愛人分隔甚遠的事,而先晟聽見百靈樹在呼叫「哀呀!愛呀!」相信這是百靈樹在傳遞愛人痛危的可怕預兆。而為何先晟會將百靈樹聯想在一起,是因為「哀呀!愛呀!」是先晟在離開愛人前,聽到愛人慨嘆的最後一句話。最後一次見百靈樹,已是先晟因愛人離去而自殺後,余先生出席其葬禮的場景。最有深意的地方,大概是故事的最後一句「哀呀!愛呀!只有在最悲哀的心境中我們看到了並證明了偉大的愛,也只有在最愛的境界中我們體驗到真正的悲哀。」就是徐訏認為完美的愛情並不存在,愛情本身就存在著悲哀,或多或少⋯⋯

我相信余先生是喜歡先晟的,因為他處處關心先晟,在半夜談心後他偷偷回房怕被人發現大概也在暗示他要隱藏對先晟的愛。在他知道先晟愛人死了後,說了「終於死了!」讓我感到非常突兀,大概是感覺他可以代替他愛先晟罷了。否則,這裡該用「還是死了⋯⋯」作可憐婉惜之用。我深信他喜歡先晟因為他保存著先晟在阿里山送的百靈樹枝,但當他將樹枝在葬禮時送回先晟,他大概已決定放下對先晟的愛(樹枝),只留有回憶(仍綠的葉)。最後,他或許是婉惜先晟與愛人的愛,又或許是慨嘆他本人無疾而終的暗戀。

若是你問我,愛情是否都伴隨著悲哀,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愛情本來是甜,若是撇除愛以外的物質而言,愛情會讓人幸福心裡充盈。但當人注視到愛以外的東西並將其和愛聯繫,愛情此刻就存在悲哀了。不過人生在世,又有多少愛可以不被其他事情左右呢?完美的愛確實不存在於世,相信,若是苦苦追求如蜜甜的愛,愛侶間必須在同一範型內,或許是年齡相近、或者是目標相近、或許是出身相近⋯⋯只要愛對了人,就會幸福。
----------------------------------------------------------------

我想要記錄最近的心情或生活,但發現生活沉悶。
就是起床,打掃,玩飄,買菜,閱讀和寫閱評⋯⋯唯一能記錄就是書了
D生突然找我了!不過是我凌晨三點,
很高興她會記起我,還問我找到暑期工沒⋯⋯
我已經決定不打工了!不過我確實有勤奮努力!
不過她比我更努力⋯⋯呢個女仔不得了!
She is sooooooo self-motivated!
對她,我必須加緊努力才跟得上其腳步。
變態的女生。
我跑去學口琴了,我發現有點難學⋯⋯嘴巴要一直出力,
卻是一直用錯力了。本來打算每天都練習一下,但人的確有墮性><
懶到咩都唔想打!

------------------------------------------------------------------
後補 《百靈樹》

在自我閱讀後,將書評分享了給渣,她點出了些應注意地方解釋香港文學。

此篇小說原來是以展示鄉村美好為題?!鄉間的純樸養育了最真摯純潔的愛情,為愛而互相犧牲。在讚揚鄉間的愛同時抒發南來作家對香港現實社會生起失望之感,並以寫小說抒懷。點點點,原來這是故事設定為悲劇的原因呀!這才是值得分析的深層意義⋯⋯只能說我太年輕也太膚淺表面了。「徐訏認為完美的愛情並不存在,愛情本身就存在著悲哀,或多或少⋯⋯」若是再有就這句再發展,也許就能再理解多一點。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小城三月 蕭紅

-------------------------------
這是一篇反封建主義的小說,作者借由「我」的視角描述翠姨的一生及鬱鬱而終的原因。故事中的翠姨是封建傳統養育的女人,愛不敢說且言行舉止都被舊社會束縛著。但她卻愛上了一個新思想下學習的堂哥,她曾為爭取自由一再拒婚而卻在封建時代下選擇以了卻性命換得自由。可憐的是,至死她的愛堂哥仍是不明白。堂哥和「我」的存在也是諷刺,他讀新時代的學校,卻也不知道翠姨死是為何,他們理解不了翠姨想速死的原因,因為他們依舊認為女大當嫁的傳統並沒錯,可見封建勢力根深蒂固。現代的分析在網上比比皆是,細詳皆有,所以我也不怎評論,不過,我從故事中,嗅到了「六四」的味道。春來了,人人像久久等待著一個大暴動,今天夜裡就要舉行,人人帶著犯罪的心情,想參加到解放的嘗試……春吹到每個人的心坎,帶著呼喚,帶著盅惑…… 從這一句描述,我們顯然地看到了五四運動的影子,也,知道翠姨的愛如春怱怱而去,文明民主也似春,在當時來了一剎那,卻速速地因國弱消散。本以為與六四運動也甚為相關,查找後發現故事出版年與六四運動根本不在同一時序,只能說自己想太多了。也慨嘆自己對歷史的一無所知。
---------------------------------

《煮豆燃萁》
七步成詩只為逃避,
避那森冷陰間。
絕非為兄計。
豆薄情,萁關係也很薄弱。
得得失失與我相牽,
牽扯萬縷千絲,
難獨善其身。
我淡薄,其根心亦難熾熱。
豆萁間如此,
情侶間亦然。
只能靠火,一把燒清,
心態調整,再度歸零。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喜劇 李維陵

---------------------------------------------
這是一篇以主人翁第一人稱來書寫的小說,以主人翁為寫喜劇而探訪舊木樓中的窮苦人家為背景,記錄當時低下階層的貧困生活,用以反映當時草根的生活景況並嘲諷上流社會人士的自以為是。書中主人翁是上流社會的人士,並自認為是「名家」,卻自以為草根階層可笑,以為多伙合住的木樓是喜劇故事背景的首選。他認為布衣的可笑之處是他們空有難以實現的希望,下游市民在他們眼中,盡是空想家。這種猜想似乎亦很合理,不設實際地懷有希望的人不能好好工作以糊口,因為他們用盡力做不可能的事,以致沒有餘力作實際維生的事。但當主人翁實地探訪木樓的人,他才發現,窮人分非空想家而是為世所趨而只能營營役役,完全沒有可笑的情節可發生,他們謙卑地活在長年下的悲哀中卻不怨天尤人。可笑的大概是所謂上流人士,他們不見世面,可笑程度堪比「何不食肉靡」。為迎合市場而左右自己,與其說下流人士沒有自我,這群上流人更是烏合之眾。主人翁為了迎合需要而寫喜劇、他從前為討好明星們就先訂角色再立劇本、為名聲而決定寫一份好劇本⋯⋯無一不反映上層的卑微可憐。這是一篇名為《喜劇》的悲劇,悲在底層民眾生活窮苦;悲在上流人士的井底之識;悲在社會愈發現實而變態。可笑的主人翁,大概他的人生也是喜劇。
---------------------------------------------

今天去唱K了,沒有特別開心也沒有傷心,
卻想快快逃開,虛假的我偽裝的她吧,辛苦。
然而也曾渴望唱K,把難過悲傷痛快唱出,讓歌曲治療心傷。
但發現,今天並不能爽快宣泄情緒,是不痛了?還是人不對。
旋律能宣泄不快傷痛,而書卻令人沉靜繼而自我治癒,
這些日子,我發現我離不開書本,而書本亦令我學會重新愛自己。
並非看了甚麼共鳴故事而釋懷,而是,沒有空想念你。
專注地閱讀,不快閱讀小說、沉思閱讀散文、自省記下瑣事。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跳橡筋繩的女孩 海辛

------------------------------------------------------------------------
這是一篇描述女孩及其家庭在舊香港的生活境況的富人情味的寫實小說,用以記錄舊時代香港窮苦人家的生活並從寫實事件中表現當時社會富人情味。香港發展不斷,從文中我們可以窺視舊時代的香港,從窮苦女孩以跳橡筋繩為樂、女孩的媽媽串塑膠花幫補家計、爸爸仍在拉人力車維生、的士開始普及至英國人對殖民時期的香港人的低眼,我們能知道當時社會的實況,回味並探知香港發展及港人勤奮工作的步步足印。文章極富人情味,從黑哥為了1元與「大猩猩」太太討價還價,到後來他知道女孩及爸爸的生活拮据後竟二話不說借出1元而其他車夫亦相繼借款予女孩,充份展現了港人守望相助的精神。當中車夫們不壓價以搶得同儕的生意,亦可見當時港人義薄雲天。說到底,當時人們的關係感情倒不似現今薄弱,女孩從自責母親因自己而操勞到害爸爸因搶生意被同儕排擠,在心態行為上亦處處彰顯孝。窮困潦倒並不能奪走快樂,女孩透過跳橡筋繩而感覺歡愉,其實快樂很簡單,並不與金錢掛勾。這是一篇富人情味的小說,然而,放到現今香港而言,卻是有些諷刺,諷刺香港繁榮穩定下來後,港人竟是如此冷漠無情,同儕間相爭、父母間無愛、父子母女間無孝⋯⋯

願我們看到這篇文章後,能感動而自省。

然而⋯⋯在文化低落下的香港,我亦只是機緣巧合下透過朋友知道此文,偉大的谷哥到5頁亦無此文可閱,後來也懶得翻帖不知其他頁數是否可尋此文。

願,人間有愛,文化不衰。
------------------------------------------------------------------------

重新讀書的感覺很好,有趣的是總是有些文章,在偶然下和另一文章串連。
從郁達夫到龍應台以至海辛,發現這樣文章似是互相牽引著。
這篇文是從渣那裡得知而深感興趣的,那濃厚的人情味使我動容,
大概得好好感謝她呢!
前陣子約了Miki小聚,發現自己亦開始有點被動,並不似以往會主動約人,
和她小聚是延開心的,知道她的近況令人感到欣慰呀!
不假言辭太概就只能是共同長大的朋友才能做到。
也約了嘉蔚追日出,當日蔚、蔚姐和誠都帶上了利害的相機留映,
我雖是學過,卻不太感興趣景物攝影,我喜歡人像攝影,
從燈光、顏色和表情中,透露深意,比較好玩。
但是當我看到他們的成品時,又會羨慕不已。
也約過朱、婷和玲,一起過生日。很過份的是婷人在他方都諗著我的生日,
我卻是對生日或數字不太清晰⋯⋯
最近到真是感覺世俗太多煩囂,
約了佩佩,發現我們都命途多桀呀!
不過人生如此,真是無能為力。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文化權

並不想太灰暗,總感覺最近的自己又在轉牛角尖,
然而,大家都很了解我要強又愛轉牛角尖的性格呀⋯⋯
想要走出陰霾,想要愛自己更多更多,也想要包容他人多一點。
所以這幾天,都有在閱讀沉靜自我。
本來郁達夫的小說是我計劃中書單的首位,
但是太概年代稍遠且受文革影響,
當時的文章主題都環繞中國現代文代改革及發展,
細讀兩三篇也就知道郁達夫所主張之救國自強的精神(概括而言),
文中的藍調與強烈不安憂愁的行文使我暫時無法喘息,
所以就停了停。

適逢回歸,我就在想,未來香港發展之事。
毫無疑問的,我愛香港,愛她的繁榮,也愛她夾雜高樓花樹的秀麗。
坦白說,新一代如我,對工廠四立時的香港只有耳聞,
並不知道到底何人何事作甚使香港立下繁榮的基石。
也許老一輩愛的香港與新生代敬的香港完全不一致,
也許這就是港人對於香港未來發展具兩極化思想的原因。
我不知道當時香港人對於回歸有多大的感想,
但在《遍山洋紫荊》中,似乎都看出港人被殖民的無奈,
也知道香港當時的確心繫中國,從六四事件港人聲援就可得知。
我們渴望中國民主而文明,而我們的確視內地學生為同胞才會對此事如此悲痛欲絕。
現今,我們卻是把港人與中國人分得清楚,
我們不願與中國人混為一談,因為感覺大部分國人文化修養低,
但是於我而言,我的確以港人身分為傲,亦不以國民身分為恥。
甚至,人在國外,他人辱罵中國人,
我會悲痛莫名,大概有前篇《沉淪》中作現的不忍。
自我評價缺乏愛國情操,可能是因為我無法對中國人身分引以為傲。
我翻開5年前買的《龍應台的香港筆記》一閱。
頭一篇龍博士提及文化權,才發現香港人包括我本人對於文化有多忽略。
文化權是指政府有義務滿足所有組別的市民對於文化的需求,但是,
又有誰真正關注過文化需求當我們只一味追求物質?太可怕。
文化卻是身分認同中重要的角色。到底香港在培養怎樣的新世代?
文化缺乏且發展方向不清培養了一無所知的香港人,
這問題,誰負責?